您的位置::巴马农业网 >> 长瓦韦

关键技术补助为防灾减灾添底气肉豆蔻科龙果川滇薹草安江香柚贡山润楠

时间:2022年09月06日

关键技术补助为防灾减灾添底气

关键技术补助为防灾减灾添底气

——访农业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组长梅旭荣

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的粮食产量在10臭阿魏00亿斤左右,防灾减灾对于粮食稳定增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日,本报采访了农业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梅旭荣,从防灾减灾的角度,解读粮食生产“九连增”的底气来自哪里。

:对粮食生产而言,今年的气象条件如何?对粮食生产有什么影响?

梅旭荣:今年气象条件对粮食生产有利有弊。有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农区大部降水充沛,确保了作物播栽面积和夏秋作物生长需水;二是光温新陶氏专注材料坐等上市适宜,有利于秋收作物发育和产量形成;三是无大范围持续性气象灾害发生。比如东北地区的早霜一般出现在9月底10月初,如果大面积发生,可能减产10%,如果遭遇严重早霜,减产幅度会更高,但现在来看,我们担心的东北、黄淮地区春旱以及东北地区早霜冻、长江流域寒露风都没有发生。

当然,一些极端天气情况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一是全国范围内强降水天气多,分布广,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偏重,如受7月下旬特大暴雨影响,北京、天津玉米分别减产9.5%和6.1%。二是台风登陆偏多、登陆期集中、影响范围广,对粮食生产影响重于常年。受“布拉万”影响,吉林中部玉米倒伏面积达1320万亩,玉米产量损失预计达4%左右。三是多雨导致农业迁飞害虫和喜湿型病虫害偏重发生,如多雨寡照导致部分地区小麦赤霉病、马铃薯晚疫病和粘虫偏重。

:针对今年气象条件中的不利因素,农业防灾减灾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梅旭荣:农业防灾减灾,我们今年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落实中央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二是推广了一系列防灾减灾高产稳产关键技术。

4月份,针对东北和西南地区干旱、南方低温阴雨寡照等不利气象条件,中央出台了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安排专项资金33.15亿元,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稳产增产补助资金实施指导意见》,对东北地区玉米抗旱“坐水种”、冬小麦主产区“一喷三防”、西南地区玉米覆膜种植等6项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给予补助。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防灾减灾技术的落实和春季农业生产顺利开展。内蒙古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一个农户家里有90亩地,他告诉我们,往年只能“坐水种”40多亩,今年旱情更重,但因为有了补助资金支持,家里90亩地全部种上了玉米,实现了一播全苗。

另外,从去年秋播开始重点推广了一系列防灾减灾高产稳产关键技术。以小麦为例,重点推广的深松深翻、秸秆还田、精量半精量播种、播后镇压、浇越冬水、“一喷三防”等技术,增强了小麦的抗旱、防冻、防干热风、防病虫害能力,为今年小麦再获丰收奠定了基础。

从粮食生产与气候关系来看,我国主要粮食产区正常气候变率在15%左右,而灾害损失率为10%左右,这是防灾减灾在粮食稳定增产中发挥作用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明。

:近年来旱涝频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加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面对自然灾害的多发、重发、频发,粮食为什么依然能连年丰收?

梅旭荣:我国粮食主产区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带,显著特征是气候变率高,不稳定性强,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南涝北旱、南旱北涝格局明显,因此中国的粮食生产必须立足抗灾夺丰收。在与自然灾害长期斗争的过程中,我国的农业防灾减灾科学技术水平和农业灾害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农业部在2006年出台了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形成了4级应急响应机制,去年又成立了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面对不同等级的农业灾害,我们分别有应对的技术和方案,这就为夺取粮食“九连增”奠定了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常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多发是我国季风气候本身的一个特点,气候变化背景下这些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强,也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这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需要客观分析,尤其是发生时间、地点和范围。比如,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最大的灾害是干旱和病虫害,旱灾损失约为气象灾害损失的60%,病虫灾害损失约占总产的20%左右,而近几年除西南地区发生持续的较大范围干旱、部分粮食主产区发生阶段性干旱外,主要粮食主产区没有发生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严重干旱,总体上对全国粮食产量影响偏小。近年来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病虫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通麦栎p>对于粮食“九连增”,我们要客观分析。在这9年里,前4年以恢复性增长为主,通过政策的调动、面积的恢复,粮食总产重新跨上万亿斤台阶;真正的增产是在后5年,依靠技术、政策、投入、防灾减灾等措施,在面积稳定的基础上实现了单产提高。同时,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要辩证看待。气候变化会导致温度升高,但也会降低辐射,从而使风速减小,蒸发减少,这些因素会综合作用于粮食生产。

:在粮食“九连增”的过程中,我国仅次于纸制品在防灾减灾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应对极端天气及气候变化的挑战,粮食生产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加强?

梅旭荣:农业灾害的发生取决于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两方面因素。上世纪90年代以来,品种选择的变化导致粮食作物生育期延长、耐寒能力下降,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风险加大,旱涝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量在增加。上世纪80年代,自然灾害损失率在5%~8%,目前自然灾害的损失率达到10%。这说明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承灾体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引发的灾害风险在增加。

面对农业防灾减灾的新形势,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要求、气候变化影响、品种布局变化、耕作制度变革、经营主体变化等,为保障我国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长效机制,重点是建立健全农业防灾避灾机制、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农业科技减灾机制、农业防灾能力建设机制、农业防灾减灾协作联动机制和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担转移机制。

对我国粮食生产来说,主要的气象灾害包括高温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和霜冻。由于大多数灾害的发生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因此防灾减灾的关键不仅要从应急角度去考虑减灾、救灾,而且应该将防灾措施常态化。像东北地区“十年九春旱”,东北地区春旱、长江中下游春季低温寡照等气象情况发生几率都很大,必须将结构避灾、工程防灾、生物抗矛舌兰灾、技术减灾、制度救灾等措施综合起来考虑,使抗旱“坐水种”、大棚育秧、“一喷三防”等行之有效的防灾减灾技术补助政策常态化。

我国粮食主产区集中于松嫩和三江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和成都平原三大平原区,三大区域粮食总产占全国的70%~80%,其中松嫩和三江平原的水稻、玉米、大豆主要面临春旱、早霜及低温冷害的威胁,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的主要气象多花桉威胁是春旱和秋旱,而长江中下游和成都平原的水稻生产则容自2017起易遭遇低温寡照、洪涝、台风和寒露风侵袭。可以说,只要抓住了重点区域、重点时期的重点技术,就能保证80%的年景有好收成。

内蒙古呼吸二甲医院
治疗哪家医院好
太仓市中医医院就医流程
神经二甲医院
友情链接